一,我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学有何
一、重点 绪论的重点问题是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经验和弊端,这也是绪论开宗明义的问题。
(一)特点
教材中总结的三个特点是:1.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起;2.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3.读经为主,文选为辅
三个特点中,第一个是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即古代语文没有独立设科,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具有独立性,而是包含于文史哲教育当中,具有综合性特色。
第二个是教学策略方面的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语文教学采用先集中识字,后读书的办法来进行蒙学教育。集中识字的著名蒙学读物是“三、百、千、千”;读书指读儒家经典。
第三个是课程教材方面的特点,主干课程教材是《五经》、《四书》,这是儒家经典,对汉语文教学贡献极大;辅助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是《昭明文选》、《文章正宗》、《文章轨范》、《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
(二)经验 1.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5条
第一,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第二,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第三,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第四,联系日常生活
第五,激发儿童的兴趣
这些经验符合汉语言的特点和规律,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并且贴近生活。
2.阅读教学的经验主要有两点
第一,熟读,精思,博览。熟读是领悟的前提,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可能整体感知。而精思则指阅读必须深入思考,才能理解,才能真正受益。博览是指阅读要有量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开阔视野。
第二,评点法。这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
这些经验至今仍然使语文教学受益。
3.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经验主要有四点
第一,注重基本功训练。比如学作诗先练属对,学写议论文先进行单项等。这是关于写作教学的经验。
第二,多读多写多改。尤其是有精于改文的传统。
第三,作文从模仿入手。
第四,先放后收。
这三点是关于学习写作的经验,体现了阅读与写作、改文与写作、模仿与写作的关系,以及学习写作的原则。
(三)弊端 根据张志公先生的概括,古代语文教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脱离口语实际 2.脱离应用实际 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这些弊端是从对古代语文教学特点的分析中总结出来的,而这些也正是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大力加以改进、改革的。
二、难点 绪论的难点在于正确理解语文教学观念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语文教学观念包括目标观、内容观、方法观、发展观。
目标观主要应理解目前语文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的三维目标,以及三维目标所体现的几方面崭新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回归生活的观念。
语文教学内容观的传承与发展,体现在以下方面: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而语文形式表现语文内容,二者是统一的;语文和思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是共生关系;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协调发展,几个任务应合理安排,不可有所偏废;语文课程资源要优选重构,课内课外、学校、社区、家庭的语文课程资源要沟通,构建开放、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
语文教学方法观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动关系;优化选择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发展观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要辨证地认识语文教学内部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是推动语文教学发展的动力;第二是要树立新的理念,否则语文教学无法健康发展。
在对以上内容的学习中,请大家建立两个联系:一是联系自身实际,将目前所进行的新课程教学实验中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推行新课程和新的语文教学法之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对照和思考;二是联系古代语文教学观,将新的教学观念与之进行比照和分析,这样可以深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同时又解决了较难理解的问题。
三、其他一些重要内容 除了上面提到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外,以下内容也应该掌握:
- 《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从此,语文单独分科;
- 20世纪初,“国文”名称出现;
- 1920年,现代文开始进入语文教学,古代语文教学以“传道”为主开始逐步向现代语文教学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转变;
- 1949年,“语文”名称出现;
- 1953年“关于《红领巾》教学讨论”的得与失;
- 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科实验;
- 张志公先生的“工具说”与“加强双基”;
-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第五套全国通用教材的历史贡献;
-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提出的语文学科课程整体结构、听说读写训练体系、教学原则
一一、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语文课程的性质。
教育部制订并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这样描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正确、深刻地理解这个定性,是我们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这门课程以后各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的保障。
短短的两个句子,所涉及的语文学科性质这个世纪“难题”,关乎复杂曲折的演变过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为什么语文性质问题是个“难题”?因为它实际上是个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中国百年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直存在着性质问题的争鸣。20世纪前50年的争鸣主话题是“文言”与“白话”;建国初到文革前主话题是“文”与“道”;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主话题是“工具性”与“思想性”。90年代至今,主话题集中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别是90年代以来,人们围绕课程与教学取向进行了反思、讨论、研究、争鸣,非常激烈,影响所及,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定位表述非常明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特点。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这个定位呢?巢宗祺教授这样解释:“‘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突出这两方面的功能。我们相信,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
关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抓住其中的两层含义:一是要抓住语文是交际工具,一是应理解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工具,语文的作用体现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四个方面。而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则凸显出语文这个交际工具的重要性——它不是唯一的,但却是不可替代的。
关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语文的人文性,教材上从语文自身以及语文的内容属于文化范畴;语文包含文化的多样性使它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两方面进行了简要阐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语文教材、课文的教学和学习、训练,体现出编选者、教师、学生的一种文化选择。课文内容、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阐释、理解和评价,编选什么、如何阐释、理解了什么,都体现或是说实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次,汉语言本身就内蕴着汉民族的文化意识;第三,语文行为(听、说、读、写)的习得和训练过程就是一种对人生、社会各种事物的认识的积累和练习;第四,语文课程、语文学科目标、语文教学内容之所以确定为这样而不是另外的内容,是特定价值观筛选的结果,体现着特定价值取向。
在理解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之后,还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二者的统一,忽略这一点,就不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理解,而落实这一点,则是每位语文教师应该勇于探索、自觉实践的重要内容。
语文的其他特点:基础性,实践应用性和综合性等,请结合自身工作认真理解。
二、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语文课程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
语文课程的任务是: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发展语文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
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理: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任务,不完成这个任务,其他任务都是空谈;发展语文能力是主要任务,它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而提出的语文课程必须担负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基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而赋予语文课程的特殊任务;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是从完成语文知识观的转变角度,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出的任务。
这四项任务是辨证统一的整体,共同服从于语文课程的目标。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四项任务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体现,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呈现出一种有机的整体联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坚持全面理解和认识语文课程任务,探索落实任务的正确途径。
三、本章需要注意的其它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的基础性 语文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积累语言材料的具体要求 语文的一般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语文的应用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具体任务
第二章“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设立,体现了本课程对于这个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方面的重视,也是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呼应,体现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种积极实施的态度。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这个问题,以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略,希望通过本章的学习唤起重视,并促使各位学员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加以探索、总结和运用、提高。
一、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理解和掌握这个重点问题,有三个层次: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前两个问题是第一节中的问题,是掌握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的基础。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是第二节的重要内容。
(一)学习方法 在这里,应该对几种在现代学习理论指导下出现的、影响很大的学习方法加以认识,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便于结合教学实践对语文学习指导方法问题加以研究。这些现代学习理论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从活动的结果对学习性质作出界定的
一,我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学有何
一、重点 绪论的重点问题是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经验和弊端
这也是绪论开宗明义的问题
(一)特点
教材中总结的三个特点是: 1.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起; 2.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 3.读经为主,文选为辅
三个特点中,第一个是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即古代语文没有独立设科,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具有独立性,而是包含于文史哲教育当中,具有综合性特色
第二个是教学策略方面的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语文教学采用先集中识字,后读书的办法来进行蒙学教育
集中识字的著名蒙学读物是“三、百、千、千”;读书指读儒家经典
第三个是课程教材方面的特点,主干课程教材是《五经》、《四书》,这是儒家经典,对汉语文教学贡献极大;辅助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是《昭明文选》、《文章正宗》、《文章轨范》、《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
(二)经验 1.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5条
第一,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第二,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第三,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第四,联系日常生活
第五,激发儿童的兴趣
这些经验符合汉语言的特点和规律,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并且贴近生活
2.阅读教学的经验主要有两点
第一,熟读,精思,博览
熟读是领悟的前提,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可能整体感知
而精思则指阅读必须深入思考,才能理解,才能真正受益
博览是指阅读要有量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开阔视野
第二,评点法
这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
这些经验至今仍然使语文教学受益
3.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经验主要有四点
第一,注重基本功训练
比如学作诗先练属对,学写议论文先进行单项等
这是关于写作教学的经验
第二,多读多写多改
尤其是有精于改文的传统
第三,作文从模仿入手
第四,先放后收
这三点是关于学习写作的经验,体现了阅读与写作、改文与写作、模仿与写作的关系,以及学习写作的原则
(三)弊端 根据张志公先生的概括,古代语文教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脱离口语实际
2.脱离应用实际
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这些弊端是从对古代语文教学特点的分析中总结出来的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大力加以改进、改革的
二、难点 绪论的难点在于正确理解语文教学观念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语文教学观念包括目标观、内容观、方法观、发展观
目标观主要应理解目前语文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的三维目标,以及三维目标所体现的几方面崭新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回归生活的观念
语文教学内容观的传承与发展,体现在以下方面: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而语文形式表现语文内容,二者是统一的;语文和思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是共生关系;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协调发展,几个任务应合理安排,不可有所偏废;语文课程资源要优选重构,课内课外、学校、社区、家庭的语文课程资源要沟通,构建开放、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
语文教学方法观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动关系;优化选择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发展观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要辨证地认识语文教学内部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是推动语文教学发展的动力;第二是要树立新的理念,否则语文教学无法健康发展
在对以上内容的学习中,请大家建立两个联系:一是联系自身实际,将目前所进行的新课程教学实验中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推行新课程和新的语文教学法之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对照和思考;二是联系古代语文教学观,将新的教学观念与之进行比照和分析,这样可以深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同时又解决了较难理解的问题
三、其他一些重要内容 除了上面提到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外,以下内容也应该掌握: 《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从此,语文单独分科; 20世纪初,“国文”名称出现; 1920年,现代文开始进入语文教学,古代语文教学以“传道”为主开始逐步向现代语文教学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转变; 1949年,“语文”名称出现; 1953年“关于《红领巾》教学讨论”的得与失; 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科实验; 张志公先生的“工具说”与“加强双基”;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第五套全国通用教材的历史贡献;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提出的语文学科课程整体结构、听说读写训练体系、教学原则
一一、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语文课程的性质
教育部制订并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这样描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正确、深刻地理解这个定性,是我们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这门课程以后各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的保障
短短的两个句子,所涉及的语文学科性质这个世纪“难题”,关乎复杂曲折的演变过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为什么语文性质问题是个“难题”?因为它实际上是个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
中国百年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直存在着性质问题的争鸣
20世纪前50年的争鸣主话题是“文言”与“白话”;建国初到文革前主话题是“文”与“道”;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主话题是“工具性”与“思想性”
90年代至今,主话题集中在“工具性”与“人文性”
特别是90年代以来,人们围绕课程与教学取向进行了反思、讨论、研究、争鸣,非常激烈,影响所及,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定位表述非常明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特点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这个定位呢?巢宗祺教授这样解释:“‘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突出这两方面的功能
我们相信,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
” 关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抓住其中的两层含义:一是要抓住语文是交际工具,一是应理解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作为交际工具,语文的作用体现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四个方面
而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则凸显出语文这个交际工具的重要性——它不是唯一的,但却是不可替代的
关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语文的人文性,教材上从语文自身以及语文的内容属于文化范畴;语文包含文化的多样性使它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两方面进行了简要阐释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语文教材、课文的教学和学习、训练,体现出编选者、教师、学生的一种文化选择
课文内容、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阐释、理解和评价,编选什么、如何阐释、理解了什么,都体现或是说实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次,汉语言本身就内蕴着汉民族的文化意识;第三,语文行为(听、说、读、写)的习得和训练过程就是一种对人生、社会各种事物的认识的积累和练习;第四,语文课程、语文学科目标、语文教学内容之所以确定为这样而不是另外的内容,是特定价值观筛选的结果,体现着特定价值取向
在理解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之后,还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二者的统一,忽略这一点,就不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理解,而落实这一点,则是每位语文教师应该勇于探索、自觉实践的重要内容
语文的其他特点:基础性,实践应用性和综合性等,清结合自身工作认真理解
二、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语文课程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
语文课程的任务是: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发展语文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
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理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任务,不完成这个任务,其他任务都是空谈;发展语文能力是主要任务,它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而提出的语文课程必须担负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基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而赋予语文课程的特殊任务;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是从完成语文知识观的转变角度,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出的任务
这四项任务是辨证统一的整体,共同服从于语文课程的目标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四项任务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体现,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呈现出一种有机的整体联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坚持全面理解和认识语文课程任务,探索落实任务的正确途径
三、本章需要注意的其它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的基础性 语文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积累语言材料的具体要求 语文的一般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语文的应用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具体任务 2 第二章“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设立,体现了本课程对于这个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方面的重视,也是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呼应,体现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种积极实施的态度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对于这个问题,以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略,希望通过本章的学习唤起重视,并促使各位学员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加以探索、总结和运用、提高
一、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理解和掌握这个重点问题 < lang="en">
一,我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学有何
一、重点 绪论的重点问题是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经验和弊端
这也是绪论开宗明义的问题
(一)特点
教材中总结的三个特点是: 1.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起; 2.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 3.读经为主,文选为辅
三个特点中,第一个是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即古代语文没有独立设科,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具有独立性,而是包含于文史哲教育当中,具有综合性特色
第二个是教学策略方面的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语文教学采用先集中识字,后读书的办法来进行蒙学教育
集中识字的著名蒙学读物是“三、百、千、千”;读书指读儒家经典
第三个是课程教材方面的特点,主干课程教材是《五经》、《四书》,这是儒家经典,对汉语文教学贡献极大;辅助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是《昭明文选》、《文章正宗》、《文章轨范》、《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
(二)经验 1.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5条
第一,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第二,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第三,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第四,联系日常生活
第五,激发儿童的兴趣
这些经验符合汉语言的特点和规律,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并且贴近生活
2.阅读教学的经验主要有两点
第一,熟读,精思,博览
熟读是领悟的前提,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可能整体感知
而精思则指阅读必须深入思考,才能理解,才能真正受益
博览是指阅读要有量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开阔视野
第二,评点法
这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
这些经验至今仍然使语文教学受益
3.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经验主要有四点
第一,注重基本功训练
比如学作诗先练属对,学写议论文先进行单项等
这是关于写作教学的经验
第二,多读多写多改
尤其是有精于改文的传统
第三,作文从模仿入手
第四,先放后收
这三点是关于学习写作的经验,体现了阅读与写作、改文与写作、模仿与写作的关系,以及学习写作的原则
(三)弊端 根据张志公先生的概括,古代语文教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脱离口语实际
2.脱离应用实际
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这些弊端是从对古代语文教学特点的分析中总结出来的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大力加以改进、改革的
二、难点 绪论的难点在于正确理解语文教学观念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语文教学观念包括目标观、内容观、方法观、发展观
目标观主要应理解目前语文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的三维目标,以及三维目标所体现的几方面崭新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回归生活的观念
语文教学内容观的传承与发展,体现在以下方面: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而语文形式表现语文内容,二者是统一的;语文和思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是共生关系;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协调发展,几个任务应合理安排,不可有所偏废;语文课程资源要优选重构,课内课外、学校、社区、家庭的语文课程资源要沟通,构建开放、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
语文教学方法观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动关系;优化选择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发展观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要辨证地认识语文教学内部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是推动语文教学发展的动力;第二是要树立新的理念,否则语文教学无法健康发展
在对以上内容的学习中,请大家建立两个联系:一是联系自身实际,将目前所进行的新课程教学实验中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推行新课程和新的语文教学法之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对照和思考;二是联系古代语文教学观,将新的教学观念与之进行比照和分析,这样可以深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同时又解决了较难理解的问题
三、其他一些重要内容 除了上面提到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外,以下内容也应该掌握: 《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从此,语文单独分科; 20世纪初,“国文”名称出现; 1920年,现代文开始进入语文教学,古代语文教学以“传道”为主开始逐步向现代语文教学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转变; 1949年,“语文”名称出现; 1953年“关于《红领巾》教学讨论”的得与失; 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科实验; 张志公先生的“工具说”与“加强双基”;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第五套全国通用教材的历史贡献;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提出的语文学科课程整体结构、听说读写训练体系、教学原则
一一、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语文课程的性质
教育部制订并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这样描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正确、深刻地理解这个定性,是我们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这门课程以后各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的保障
短短的两个句子,所涉及的语文学科性质这个世纪“难题”,关乎复杂曲折的演变过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为什么语文性质问题是个“难题”?因为它实际上是个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
中国百年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直存在着性质问题的争鸣
20世纪前50年的争鸣主话题是“文言”与“白话”;建国初到文革前主话题是“文”与“道”;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主话题是“工具性”与“思想性”
90年代至今,主话题集中在“工具性”与“人文性”
特别是90年代以来,人们围绕课程与教学取向进行了反思、讨论、研究、争鸣,非常激烈,影响所及,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定位表述非常明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特点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这个定位呢?巢宗祺教授这样解释:“‘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突出这两方面的功能
我们相信,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
” 关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抓住其中的两层含义:一是要抓住语文是交际工具,一是应理解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作为交际工具,语文的作用体现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四个方面
而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则凸显出语文这个交际工具的重要性——它不是唯一的,但却是不可替代的
关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语文的人文性,教材上从语文自身以及语文的内容属于文化范畴;语文包含文化的多样性使它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两方面进行了简要阐释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语文教材、课文的教学和学习、训练,体现出编选者、教师、学生的一种文化选择
课文内容、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阐释、理解和评价,编选什么、如何阐释、理解了什么,都体现或是说实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次,汉语言本身就内蕴着汉民族的文化意识;第三,语文行为(听、说、读、写)的习得和训练过程就是一种对人生、社会各种事物的认识的积累和练习;第四,语文课程、语文学科目标、语文教学内容之所以确定为这样而不是另外的内容,是特定价值观筛选的结果,体现着特定价值取向
在理解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之后,还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二者的统一,忽略这一点,就不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理解,而落实这一点,则是每位语文教师应该勇于探索、自觉实践的重要内容
语文的其他特点:基础性,实践应用性和综合性等,清结合自身工作认真理解
二、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语文课程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
语文课程的任务是: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发展语文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
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理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任务,不完成这个任务,其他任务都是空谈;发展语文能力是主要任务,它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而提出的语文课程必须担负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基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而赋予语文课程的特殊任务;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是从完成语文知识观的转变角度,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出的任务
这四项任务是辨证统一的整体,共同服从于语文课程的目标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四项任务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体现,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呈现出一种有机的整体联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坚持全面理解和认识语文课程任务,探索落实任务的正确途径
三、本章需要注意的其它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的基础性 语文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积累语言材料的具体要求 语文的一般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语文的应用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具体任务 2 第二章“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设立,体现了本课程对于这个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方面的重视,也是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呼应,体现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种积极实施的态度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对于这个问题,以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略,希望通过本章的学习唤起重视,并促使各位学员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加以探索、总结和运用、提高
一、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理解和掌握这个重点问题,有三个层次: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前两个问题是第一
一,我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学有何
一、重点 绪论的重点问题是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经验和弊端
这也是绪论开宗明义的问题
(一)特点
教材中总结的三个特点是: 1.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起; 2.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 3.读经为主,文选为辅
三个特点中,第一个是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即古代语文没有独立设科,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具有独立性,而是包含于文史哲教育当中,具有综合性特色
第二个是教学策略方面的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语文教学采用先集中识字,后读书的办法来进行蒙学教育
集中识字的著名蒙学读物是“三、百、千、千”;读书指读儒家经典
第三个是课程教材方面的特点,主干课程教材是《五经》、《四书》,这是儒家经典,对汉语文教学贡献极大;辅助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是《昭明文选》、《文章正宗》、《文章轨范》、《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
(二)经验 1.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5条
第一,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第二,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第三,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第四,联系日常生活
第五,激发儿童的兴趣
这些经验符合汉语言的特点和规律,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并且贴近生活
2.阅读教学的经验主要有两点
第一,熟读,精思,博览
熟读是领悟的前提,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可能整体感知
而精思则指阅读必须深入思考,才能理解,才能真正受益
博览是指阅读要有量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开阔视野
第二,评点法
这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
这些经验至今仍然使语文教学受益
3.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经验主要有四点
第一,注重基本功训练
比如学作诗先练属对,学写议论文先进行单项等
这是关于写作教学的经验
第二,多读多写多改
尤其是有精于改文的传统
第三,作文从模仿入手
第四,先放后收
这三点是关于学习写作的经验,体现了阅读与写作、改文与写作、模仿与写作的关系,以及学习写作的原则
(三)弊端 根据张志公先生的概括,古代语文教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脱离口语实际
2.脱离应用实际
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这些弊端是从对古代语文教学特点的分析中总结出来的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大力加以改进、改革的
二、难点 绪论的难点在于正确理解语文教学观念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语文教学观念包括目标观、内容观、方法观、发展观
目标观主要应理解目前语文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的三维目标,以及三维目标所体现的几方面崭新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回归生活的观念
语文教学内容观的传承与发展,体现在以下方面: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而语文形式表现语文内容,二者是统一的;语文和思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是共生关系;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协调发展,几个任务应合理安排,不可有所偏废;语文课程资源要优选重构,课内课外、学校、社区、家庭的语文课程资源要沟通,构建开放、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
语文教学方法观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动关系;优化选择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发展观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要辨证地认识语文教学内部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是推动语文教学发展的动力;第二是要树立新的理念,否则语文教学无法健康发展
在对以上内容的学习中,请大家建立两个联系:一是联系自身实际,将目前所进行的新课程教学实验中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推行新课程和新的语文教学法之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对照和思考;二是联系古代语文教学观,将新的教学观念与之进行比照和分析,这样可以深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同时又解决了较难理解的问题
三、其他一些重要内容 除了上面提到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外,以下内容也应该掌握: 《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从此,语文单独分科; 20世纪初,“国文”名称出现; 1920年,现代文开始进入语文教学,古代语文教学以“传道”为主开始逐步向现代语文教学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转变; 1949年,“语文”名称出现; 1953年“关于《红领巾》教学讨论”的得与失; 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科实验; 张志公先生的“工具说”与“加强双基”;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第五套全国通用教材的历史贡献;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提出的语文学科课程整体结构、听说读写训练体系、教学原则
一一、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语文课程的性质
教育部制订并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这样描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正确、深刻地理解这个定性,是我们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这门课程以后各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的保障
短短的两个句子,所涉及的语文学科性质这个世纪“难题”,关乎复杂曲折的演变过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为什么语文性质问题是个“难题”?因为它实际上是个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
中国百年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直存在着性质问题的争鸣
20世纪前50年的争鸣主话题是“文言”与“白话”;建国初到文革前主话题是“文”与“道”;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主话题是“工具性”与“思想性”
90年代至今,主话题集中在“工具性”与“人文性”
特别是90年代以来,人们围绕课程与教学取向进行了反思、讨论、研究、争鸣,非常激烈,影响所及,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定位表述非常明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特点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这个定位呢?巢宗祺教授这样解释:“‘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突出这两方面的功能
我们相信,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
” 关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抓住其中的两层含义:一是要抓住语文是交际工具,一是应理解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作为交际工具,语文的作用体现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四个方面
而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则凸显出语文这个交际工具的重要性——它不是唯一的,但却是不可替代的
关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语文的人文性,教材上从语文自身以及语文的内容属于文化范畴;语文包含文化的多样性使它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两方面进行了简要阐释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语文教材、课文的教学和学习、训练,体现出编选者、教师、学生的一种文化选择
课文内容、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阐释、理解和评价,编选什么、如何阐释、理解了什么,都体现或是说实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次,汉语言本身就内蕴着汉民族的文化意识;第三,语文行为(听、说、读、写)的习得和训练过程就是一种对人生、社会各种事物的认识的积累和练习;第四,语文课程、语文学科目标、语文教学内容之所以确定为这样而不是另外的内容,是特定价值观筛选的结果,体现着特定价值取向
在理解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之后,还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二者的统一,忽略这一点,就不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理解,而落实这一点,则是每位语文教师应该勇于探索、自觉实践的重要内容
语文的其他特点:基础性,实践应用性和综合性等,清结合自身工作认真理解
二、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语文课程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
语文课程的任务是: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发展语文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
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理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任务,不完成这个任务,其他任务都是空谈;发展语文能力是主要任务,它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而提出的语文课程必须担负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基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而赋予语文课程的特殊任务;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是从完成语文知识观的转变角度,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出的任务
这四项任务是辨证统一的整体,共同服从于语文课程的目标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四项任务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体现,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呈现出一种有机的整体联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坚持全面理解和认识语文课程任务,探索落实任务的正确途径
三、本章需要注意的其它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的基础性 语文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积累语言材料的具体要求 语文的一般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语文的应用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具体任务 2 第二章“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设立,体现了本课程对于这个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方面的重视,也是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呼应,体现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种积极实施的态度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对于这个问题,以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略,希望通过本章的学习唤起重视,并促使各位学员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加以探索、总结和运用、提高
一、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理解和掌握这个重点问题,有三个层次: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前两个问题是第一节中的问题,是掌握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的基础
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是第二节的重要内容
(一)学习方法 在这里,应该对几种在现代学习理论指导下出现的、影响很大的学习方法加以认识,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便于结合教学实践对语文学习指导方法问题加以研究
这些现代学习理论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从活动的结果对学习性质作出界定的研究成果,他们将学习的结果看成是行为上的变化,从这里出发,他们把学习定义为: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是立足于从学习者个体内部寻求突破,解决学习的本质问题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和弊端
一、经验
- 识字教学经验:
- 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 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 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 联系日常生活
- 激发儿童的兴趣
- 阅读教学经验:
- 熟读,精思,博览
- 评点法
- 写作教学经验:
- 注重基本功训练
- 多读多写多改
- 作文从模仿入手
- 先放后收
二、弊端
- 脱离口语实际
- 脱离应用实际
- 忽视文学教育
- 忽视知识教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