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吗
不可以水解,淀粉为高分子化合物,一定条件下可以水解,可加入稀硫酸并加热。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多糖,是一种相对分子量很大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属糖类,但本身没有甜味,是一种白色粉末,不溶于冷水。
淀粉水解实验方法
1、在试管1中加入0.5g淀粉和4ml水,在试管2中加入0.5g淀粉和4ml20%的硫酸溶液。分别加热试管3~4min。
2、把试管2中的一部分溶液倒入试管3中,留作下一步实验用。
3、向试管1和试管2中加入几滴碘溶液,观察现象。发现试管1的溶液呈蓝色(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试管2无明显现象。
4、向试管3中滴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调溶液pH值约为9-10。
5、另取一只试管4加入3ml氢氧化钠溶液,并向其中滴入4滴2%的硫酸铜溶液,立即有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生成。再取试管3中的水解液1ml滴入,振荡混合均匀后,用酒精灯加热煮沸,溶液颜色常有蓝色——黄色——绿色(黄蓝两色混合)——红色等一系列变化。最终有红色沉淀生成。原因是氢氧化铜被还原生成红色难溶于水的氧化亚铜。
实验结论:淀粉在酸的催化作用下,能发生水解;淀粉的水解过程:先生成分子量较小的糊精(淀粉不完全水解的产物),糊精继续水解生成麦芽糖,最终水解产物是葡萄糖。
淀粉简介
淀粉是高分子碳水化合物,是由单一类型的糖单元组成的多糖。淀粉的基本构成单位为α-D-吡喃葡萄糖,葡萄糖脱去水分子后经由糖苷键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共价聚合物就是淀粉分子。淀粉属于多聚葡萄糖,游离葡萄糖的分子式以C6H12O6表示,脱水后葡萄糖单位则为C6H10O5,因此,淀粉分子可写成(C6H10O5)n,n为不定数。组成淀粉分子的结构单体(脱水葡萄糖单位)的数量称为聚合度,以DP表示。
如何解释淀粉在酸、碱性的环境下都不能水解的现象?
由于本探究实验只要求作定性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如下:
1.取三只试管分别编号为1、2、3号。
2.分别向三只试管中加入2毫升2%可溶性淀粉溶液。
3.分别向三只试管中加入1毫升5%HCI、清水、5%NaOH溶液,摇匀,60°C的水浴加热2分钟。
4.分别向三只试管中加入2滴I—KI溶液,观察试管内溶液的颜色变化。
如果实验结果如下:1号试管内溶液变蓝、2号试管内溶液呈橙黄色、3号试管内溶液为蓝色,则说明酸、碱性环境影响了淀粉酶的活性,也就达到了本探究实验目的——PH影响酶的活性。
但是我的试验结果又是如何呢?经实际操作,其实验结果如下:
1号试管内溶液为棕红色。
2号试管内溶液为号橙黄色。
3号试管内溶液在加入I—KI溶液瞬间变蓝,然后又呈现无色。
1号、3号试管内溶液的颜色变化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之外,是不是由于操作失误造成的呢?于是我对1号试管反复进行实验,发现在加入HCI后的不同时间内滴加I-KI溶液所呈现的颜色不一样,有时呈现红色,有时呈现褐色,或者二者之间的颜色;对3号试管进行多次操作实验,发现只有滴加足够多的I—KI溶液,蓝色才不消失。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都知道淀粉及其水解产物与碘的显色反应,是由于碘分子嵌入淀粉螺旋圈内,借着范得华力与淀粉联系在一起,形成淀粉-碘络合物的缘故。其颜色与多糖链长度有关,当链长小于6个葡萄糖单位时,不能形成一个螺旋圈,因而不能显色,当链长度平均为20个葡萄糖单位时显红色,大于60个葡萄糖单位时显蓝色。对1号试管内在加入HCI后的不同时间段滴加I—KI溶液,有时呈现红色,有时呈现褐色,或者二者之间的颜色,说明淀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水解,产生了分子量大小不等的水解产物。试管内已经加了1毫升5%的HCI,难道淀粉酶在酸的作用下没有变性失去活性吗?经过查阅资料,我才知道事实上淀粉酶的确失去了活性,但是我忽视淀粉水解还有另外的一个条件——酸性环境,即淀粉不但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在酸的作用下同样发生水解。这样,1号试管内所表现出的实验现象就掩盖了在酸性环境中,淀粉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或者变性失去活性的事实,即在HCI的作用下,淀粉酶变性失去催化活性,淀粉不水解,遇I—KI变蓝色的事实,这样看来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不合适的。
那么3号试管内现象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滴加溶I—KI液试管内溶液瞬间变蓝,说明试管内一定有淀粉存在,但是为什么蓝色在瞬间又消失了呢,难道淀粉在瞬间又被水解了吗?经过查阅资料方知3号试管中还存在着另一种化学反应,即I与NaOH发生的化学反应: 2NaOH+I2=NaI+NaIO+H2O
尽管刚刚加入的I—KI溶液中的碘和淀粉反应产生淀粉—碘络合物,使溶液变为蓝色,但是由于碘分子是嵌入淀粉的螺旋圈内,借范得华力与淀粉联系在一起的,其化学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尔后又迅速与NaOH发生反应,产生了无色的NaI、NaIO,使试管内呈现的蓝色在瞬间又归为无色。只有当加入足够多的碘-碘化钾溶液时,与NaOH充分反应完毕后剩余的碘方与淀粉发生反应,产生淀粉—碘络合物,出现蓝色。
从3号试管的颜色变化看,尽管当加入足量的I—KI溶液时,我们期望的溶液颜色——蓝色最终出现了,也同样说明碱性环境影响了酶的活性,但是如果我们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学生实验时,需要向学生解释的太多,所以从3号试管内的颜色变化看,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也是不合适的。
分析1号、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也是不合适的,那么是不是就只能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条件的影响呢?
我们知道有许多关于用唾液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实验的习题,调节酸碱性的物质也是NaOH、HCI,那么实际操作会出现上面提到的问题吗?不会的,因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宜的温度是37?C,在室温下进行实验即可,不需要水浴加热,而且分别加入1毫升5%HCI、清水、5%NaOH溶液后可以立即滴加I—KI溶液,尽管存在者上述反应,但是由于温度低,时间短,淀粉在HCI的作用下水解的很少,NaOH与碘反应的很慢,并不会影响实验效果。而淀粉酶活性的最适宜温度是60?C,需要水浴加热,而较高的温度使得淀粉在HCI的作用下水解的很快,NaOH与碘反应的很快,于是在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实验中1号、3号试管内便出现了如上述实验现象。
总结以上原因,我在此也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或者用唾液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碘在碱性条件下遇淀粉变蓝色,在酸性下不变色吗,为什么
淀粉与碘反应出现蓝色的环境可以是中性,也可以是酸性,但不能是碱性.而在教材的设计中,用碱液对淀粉水解残液进行中和,事实上成为了碱性,即便还有淀粉没有水解,加碘也不会出现蓝色.
【 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这是由淀粉本身的结构特点决定的.淀粉是白色无定形的粉末,由10%~30%的直链淀粉和70%~90%的支链淀粉组成.溶于水的直链淀粉借助分子内的氢键卷曲成螺旋状.如果加入碘液,碘液中的碘分子便嵌入到螺旋结构的空隙处,并且借助范得华力与直链淀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络合物.这种络合物能够比较均匀地吸收除了蓝光以外的其他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750 nm),从 而使淀粉溶液呈现出蓝色来.】
淀粉在碱性条件下可以水解不?
不可以,淀粉为高分子化合物,一定条件下可以水解,可加入稀硫酸并加热。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多糖,是一种相对分子量很大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属糖类,但本身没有甜味,是一种白色粉末,不溶于冷水。
在热水里淀粉颗粒会膨胀,有一部分淀粉溶解在水里,另一部分悬浮在水里,形成胶状淀粉糊。淀粉进入人体后,一部分淀粉受唾液所含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麦芽糖;余下的淀粉在小肠里胰脏分泌出的淀粉酶的作用下,继续进行水解,生成麦芽糖。
扩展资料
碱性条件下碘化钾与淀粉不显色
同卤族的单质cl2(氯气)与碱反应生成次氯酸盐和金属氯化物一样,碘单质I2与碱反应生成次碘酸盐和金属碘化物,从而消耗掉碘单质
而只有碘单质才能使淀粉碘化钾试剂显蓝色,故碱性条件下淀粉碘化钾试剂不显色
淀粉显什么性?是酸性还是显碱性?
中性,水解后再氧化分解就是酸性
发表评论